10月24日, 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跨界資源協同整合為提升智能制造產業提供創新應用場景”主題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的行業領袖、學者和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智能制造產業的創新發展。
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跨界資源協同整合為提升智能制造產業提供創新應用場景”主題會議在北京召開。[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 供圖]
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國際智能制造聯盟承辦,北京科技國際交流中心支持,東盟智能產業聯盟協辦,旨在匯聚全球智慧,推動跨界資源的協同整合,促進智能制造產業的協同發展。
與會嘉賓普遍認為,智能制造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工業制造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是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而智能制造的發展離不開多學科、多領域的跨界資源協同整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陸大明指出:“高效整合跨界資源,創新智能制造的應用場景,對于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實現制造業的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陸大明還表示,學會正積極倡導并推動建立開放、協同、共贏的創新生態體系,以匯聚各方資源和力量,共同應對智能制造領域面臨的挑戰。
東盟智能產業聯盟主席陳志輝指出:“在全球化時代,跨界資源的協同整合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中國作為全球資源大國,在智能制造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其經驗和技術對東盟地區的智能制造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陳志輝呼吁各國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探討智能制造產業創新應用場景的路徑和方法,推動產業的創新發展。
歐洲科學院院士、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亨利·阿達姆松教授深入分析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他贊賞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迅速進展,特別是在高鐵、5G、人工智能等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然而,他也指出,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仍面臨巨大挑戰,尤其是在更高精度的納米級芯片制造技術方面仍需進一步突破。他建議中國繼續加強政府支持政策,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本土半導體行業的獨立自主發展。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海南大學教授董勤喜重點介紹了當前國產工業軟件的發展現狀與挑戰,并展望了其廣闊的應用前景。他強調,盡管國內在嵌入式和管理類工業軟件方面已具備與國外抗衡的實力,但在高端研發設計類軟件領域,國內市場份額仍遠低于國外。“高端工業軟件是工業體系的大腦。”董勤喜呼吁國內加快自主研發步伐,推動國產高端工業軟件的普及和應用。
馬來西亞-中國科技促進委員會主席李健聰在接受中國網采訪時表示,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為馬來西亞的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帶來了重要機遇。通過自動化、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智能制造提高了生產效率,使馬來西亞能夠從低附加值制造轉向高附加值生產,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這一轉型有助于吸引外資,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投資,促進技術轉移和就業增長。
多位企業領袖分享了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和低碳化的實踐經驗,探討了這些實踐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北方區生態合作總經理戰京濤通過分享西門子在智能產業領域的科技創新案例,展示了智能制造在助力實現碳中和與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巨大潛力。
戰京濤介紹稱,西門子南京的數控工廠是全球首座原生數字化工廠,通過虛擬設計和現實呈現相結合的方式,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采用這些技術后,整個工廠生產效率提高了20%,柔性生產能力提高了30%,產品上市時間縮短了20%,每年減少3300噸二氧化碳排放。”他強調,“這座工廠的亮點在于虛擬中設計、現實中呈現,真正達到了智能制造創新解決方案的應用水平。”
三菱電機(中國)有限公司環保事業總監倪悅勇分享了公司在活用智能制造設備與技術、實現效率化碳中和方面的理念與實踐經驗。他表示,公司率先提出了效率化碳中和理念,即在提高企業能源效率和資源效率的同時實現碳中和,實現企業的降本增效。他強調公司以循環型數字化工業企業為轉型目標,開發了智能化綠色制造解決方案,將生產管理系統、能源資源管理系統和環保設備管理系統相結合,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優化能源和環保對策,提高生產效率。他特別提到,三菱電機在中國已有七家工廠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并有一家工廠在2021年實現了零碳排放。他呼吁更多企業和機構加入推廣效率化碳中和理念的行列,為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智能制造已經歷了從自動化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演進,目前正處于數字化向智能化過渡的關鍵階段。”南京菲尼克斯電氣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朱世明表示。他強調,菲尼克斯正致力于幫助國內企業和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通過夯實數字化基礎、提升數據質量來應對工業現場和工廠應用場景中的挑戰。朱世明提到,菲尼克斯開發的PLCnext技術及其數字化平臺概念能夠從現場邊緣端實現數據采集、算力支持及高級語言編程,并直接連接云端構建一個完整的數據平臺,旨在解決數字化工廠和轉型過程中基層邊緣端數據基礎薄弱的問題。通過數據標簽化和清洗將現場數據轉化為清潔數據,為未來人工智能和更高智能算法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與會嘉賓還強調了國際合作與人才培養在推動行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亨利·阿達姆松強調需要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通過人才交流項目來推動科技領域的發展。“中國必須建立更多創新平臺吸引并培養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同時還需要通過交換項目等激勵政策吸引人才來華,擴大半導體領域科學家人才隊伍。”他說。
李健聰表示:“科技交流是超越國界的。科技發展的國際論壇對于促進合作具有重要的價值。”他認為應當創造互利共贏的機制,摒棄零和博弈思維,“只有提高全人類的生活水平,才能夠真正達到效益最大化。”
李健聰指出,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馬兩國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得到了戰略支持。中國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科技合作提供了更廣泛的合作框架。他強調:“通過與中國的合作,馬來西亞可以引入先進的制造技術、數字化轉型經驗和綠色發展模式,加速本地制造業向高附加值和智能化轉型。中國的智能制造和工業4.0經驗可以幫助馬來西亞提升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副校長倪慕敏(Goi Bok Min)強調,在工業4.0時代,高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硬技能,還需注重軟技能的培養,以適應21世紀的需求。他特別提到馬來西亞拉曼大學通過與行業合作來設計項目課程,并通過實踐學習促進學生技能的發展。該校還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廣西財經大學等機構共同建立聯合實驗室,通過合作研究和人力資源開發推動創新發展。
國際智能制造聯盟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先生在線宣讀大會共識。[主辦方供圖]
論壇最后,國際智能制造聯盟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先生在線宣讀了大會共識。共識強調:智能制造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我們應該拓寬智能制造應用場景、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跨界資源融合,共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