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將于10月22-24日在北京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面向未來的科學技術”,將聚焦人工智能治理創新、學科交叉融合發展、開放科學基礎設施、跨界資源協同整合、環境社會和諧共生、國際科技交流等六大議題展開討論。
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由中國科協于2019年發起主辦,自首次舉辦以來,論壇積極搭建連接全球科技界的橋梁,倡導和推動國際科技共同體合作,以案例分享、倡議發布、細分論壇等多種形式凝聚全球科技智慧與力量,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
糧食安全:成功模式 種質創新
糧食安全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關系人類永續發展和前途命運。
在首屆論壇上,巴西圣卡洛斯聯邦大學教授、英國約克大學綠色化學卓越中心客座教授、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瓦尼亞·祖因作了題為“基于生物循環經濟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轉型:巴西從農場到餐桌模式的新視角”的主旨報告。
瓦尼亞·祖因表示,糧食損失和浪費是我們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過程當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全球問題。全球每年產生的食物殘余多達13億噸。她在報告中對“從農場到餐桌”模式的食物鏈及其(不)可避免的食物浪費進行了展示,并談到了巴西圣保羅州的成功模式——通過綠色、可持續的農業和加工系統,生產出健康的食品以及具有附加值的相關產品,打造出自然的生態系統。
除案例分享外,第四屆論壇還舉行了種質創新與糧食安全分論壇。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鄧興旺在報告中介紹了水稻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的優勢:第三代技術國際領先,與第一代和第二代相比,不僅成本低廉且無風險,而且更易于應用,在我國已完成可行性驗證和商業化開發。
助力雙碳:電氫耦合 SaaS管理
“雙碳”目標對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在第四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上,專門設置了“碳”尋未來——雙碳驅動新型能源創新與發展分論壇,德國工程院院士雷憲章就電氫耦合協調助力雙碳目標作了主旨報告。據介紹,電氫耦合技術能夠讓氫能與電能相互轉化并高效協同,就地消納風能、太陽能、水電等清潔能源,制成氫能或氫基能源輸送給用戶,氫能或氫基能源可以長時間儲存,有效解決電網跨季和中長期儲能問題,為綠色能源的安全供應提供保障。
在第四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特別策劃的“可持續發展青年創新日”上,雙碳領域的碳阻跡創始人晏路輝還分享了碳管理SaaS平臺,包括如何運用大數據和AI技術等服務助力碳可視化、數據化及價值化,全方位地提升企業整體碳減排成效。
防災減災:精細預警 綠色減災
應對自然災害不僅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之一,而且是備受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還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
在第四屆論壇的災害科學與災害治理分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科技處處長葛永剛表示,四川省通過氣象天氣監測與山洪泥石流動力學過程相結合,擺脫了以往僅依靠傳統地面監測的局限。這項科技突破后,有望實現基于物理過程和動力引進過程的精細化預警系統,目前已經深入涼山調研,后期也將在成都、綿陽等地區做進一步推廣。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介紹,包括風險本底時空數據庫、物理參數庫、風險分析系統等的山地災害模擬與險情預報平臺,可以對山區災害逐小時進行實時預報,將模糊的區域等級預報精細到預測災害位置和危險特征,實現精細化、精準化災害預警預報。他還提倡綠色減災,將災害治理與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相結合,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2023年8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2024—2033年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決議(簡稱“科學十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牽頭落實。這一決議旨在提升各利益相關方對科學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動員各方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積極策劃相關活動和項目,開展相關研究,向決策者提供制定和有效執行政策所需的分析和數據,讓人類能夠利用科學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
當今世界面臨糧食安全、能源危機、氣候變化等多重挑戰,迫切需要國際社會攜手應對,以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成為破解各國關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問題的必由之路。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旨在匯集全球智慧,策源創新思想,搭建民間科技交流平臺,為可持續發展貢獻科技力量和全球方案。至今,論壇已成功舉辦五屆,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對促進民間科技交流、拓展我國對外交往渠道、構建開放信任合作網絡起到了積極作用。
今年是“科學十年”首年,本屆論壇將繼續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鮮明旗幟,以落實“三大全球倡議”為戰略引領,匯集全球智慧為高質量發展賦能,推動擴大國際科技人文交流,助力建設更具韌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