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翻譯家聯盟正式發布《人工智能時代機器翻譯立場文件》(以下簡稱《立場文件》)。作為國際譯聯自2019年后對機器翻譯立場的重要更新,該《立場文件》立足行業實踐,系統闡述人工智能時代機器翻譯的技術演進、應用邊界、角色轉型、質量管控與倫理規范等,為全球翻譯行業發展提供規范性指導。該文件由國際譯聯技術委員會發起,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技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際譯聯技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王華樹牽頭,聯合來自中國、美國、法國、芬蘭、新西蘭、沙特阿拉伯、阿根廷等7個國家的10名國際譯聯專家共同制訂。
一、技術革新:實現深度人機協同模式
《立場文件》梳理了機器翻譯技術演進脈絡,指出當前技術已實現從規則統計向神經網絡與Transformer模型的歷史性突破。以GPT、BER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依托海量預訓練數據顯著提升翻譯流暢性與準確性;多模態機器翻譯整合視覺、音頻與文本信息,拓寬跨語言交流場景。值得關注的是,AI技術的發展不僅停留在自動化層面,更通過增強型翻譯工具提供智能建議與上下文支持,推動行業從“譯后編輯”的簡單協作,升級為深度“人機協同”的新型工作模式。
二、邊界界定:厘清機器翻譯適用場景
《立場文件》清晰劃定了機器翻譯的適用范圍:機器翻譯在時間緊迫、格式固定的場景中效率優勢顯著(如緊急廣播字幕制作、多語言客戶反饋初篩、標準化庫存清單翻譯等任務);但在需要術語一致性與文化適配性的精專領域(如醫療文件、法律文本、文學作品等任務),人類譯者的專業判斷仍是質量保障的核心。例如,患者知情同意書需貼合目標文化背景,法律文書需契合司法先例,文學作品需傳遞獨特風格韻味,這些均依賴人類譯者的專業素養與文化洞察,機器翻譯難以替代。
三、角色轉型:重塑以“人為核心”譯者價值
《立場文件》提出全新的以“人為核心”(human at the core)理念,強調人類的主導作用,而不僅僅是作為翻譯環節中的一部分(human-in-the-loop)。文件指出,專業譯者需主動適應技術變革,掌握AI工具選擇、提示工程等新技能,從“語言轉換者”升級為“跨語言解決方案提供者”,在文化敏感性解讀、法律準確性把控、創意表達呈現等方面凸顯不可替代的價值。同時,文件關注譯者福祉,指出機器翻譯對效率的提升受語對、文本類型的影響,在部分場景下,“譯后編輯”可能比人工翻譯更耗時,行業需平衡效率提升與譯者職業體驗。
四、質量管控:制定關鍵質量標準標簽
《立場文件》提出“專業驗證翻譯”(Professionally Verified Translation)與“未驗證翻譯”(Unverified Translation)兩個重要的質量標簽。“專業驗證翻譯”需經合格的專業人員審核,無論是人工直接翻譯還是機器翻譯的譯后編輯,均需滿足準確性與領域適配性要求;“未驗證翻譯”則涵蓋機器原始輸出等未經專業審核的內容,需標注風險提示。這一標準為消費者快速判斷翻譯質量提供依據,也有助于厘清專業服務與自動化輸出的邊界,維護專業譯者的市場價值,提高行業質量透明性。
五、倫理規范:提高技術倫理規范意識
《立場文件》要求機器翻譯訓練數據需尊重版權與隱私,避免侵犯知識產權,同時減少算法對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的偏見;關注大型深度學習模型的能源消耗問題,指出其訓練與運行過程中電力、水資源消耗帶來的經濟與生態影響,呼吁行業探索低碳化技術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