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瀾湄水資源合作論壇9月24日在湖北武漢開幕。論壇期間,來自湄公河流域國家的高級別代表團前往湖北宜昌參觀三峽大壩。這次考察既是一場技術學習之旅,也是一次深入交流的機會。
老撾農業與環境部副部長查特耐特·博拉塔(Chanthanet Boualapha)接受中國網專訪。[長江委 供圖]
“我了解到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工程。”老撾農業與環境部副部長查特耐特·博拉塔(Chanthanet Boualapha)表示,“這是一座多功能大壩,既能通航、防洪、灌溉,也能發電,意義重大。”
三峽工程橫跨長江,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包括長達2300多米的攔河大壩,還建有雙線五級船閘,以及34臺總裝機容量達225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
博拉塔認為,這一工程對湄公河流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每年我們都會遭遇風暴和洪水。學習三峽在洪水管理和預警方面的經驗,對我們更好地做好應對準備至關重要。”他補充說,三峽在科學利用水能方面的做法也同樣值得學習,“學會高效利用水資源對我們來說同樣至關重要。”
博拉塔還提到,三峽移民安置工程在保障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過支持學校、醫院建設和產業發展政策,為移民生活提供了保障和改善方向。他表示:“這樣的大型工程不僅是科技典范工程,更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
泰國國家水資源辦公室秘書長蘇拉斯里·基迪蒙頓(Surasri Kidtimonton)接受中國網專訪。[長江委 供圖]
其他國家代表則從不同角度汲取經驗。泰國國家水資源辦公室秘書長蘇拉斯里·基迪蒙頓(Surasri Kidtimonton)首次參觀三峽大壩,他形容此行“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防洪和清潔能源發電,這座水庫還向漢江流域補水,保障南水北調工程向需水地區輸送水資源。”他對大壩的船閘技術尤其感興趣,“這是我們可以學習并在泰國加以應用的技術。”
在三峽工程博物館,基迪蒙頓還了解到該項目在保護珍稀植物如紅豆杉、珙桐,以及瀕危動物如中華鱘等方面的努力。他表示,希望湄公河國家在水利開發中能夠更好地平衡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
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主任周智偉參觀三峽大壩。[長江委 供圖]
對于中方代表而言,此次考察也是展示治水理念與經驗的重要機會。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主任周智偉表示,邀請湄公河國家代表實地考察,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治水理念與技術,并將經驗轉化為符合各自國家特色的政策與行動。“這樣六國就能共同提升水資源治理水平,加快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涉水目標。”
周智偉介紹,與會代表普遍對三峽工程展現的防洪、發電、通航、灌溉等多功能性印象深刻,認為其代表著“中國智慧”。不少代表還表示,希望本國水利機構能夠借鑒中國的經驗。
實際上,瀾湄水資源合作在能力建設領域的合作已卓有成效。近年來,通過“絲綢之路”獎學金項目全額資助180多名湄公河國家碩士研究生在華學習。周智偉表示,未來的培訓將更加貼近各國需求,把中國經驗與當地實際挑戰結合起來。
他同時指出,瀾湄流域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6500立方米,高于長江和多瑙河,目前水資源利用率13%,低于后兩者,這意味著該流域水資源稟賦良好,為沿岸居民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條件。
“展望未來,我們需要攜手應對現代化進程中的水挑戰。”周智偉說,“更加注重節水、系統治理、人水和諧以及智慧技術的應用,持續推進《瀾湄水資源合作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的落實。”
他呼吁六國加強水治理政策協調,以更加富有成效的水資源合作成果,助力打造團結合作、開放共贏、綠色創新、和平安寧的“瀾湄合作2.0版”。(許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