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技術專業委員會在2025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發布《翻譯行業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指南(2025)》。該指南秉持“技術賦能、人文守正”理念,旨在引導行業把握技術機遇,構建人機協同的新型翻譯模式。
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技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華樹教授發布指南 [中國網]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持續突破,其在語言處理領域的應用正深刻重塑翻譯行業格局。《指南》應運而生,參考了國家和國際相關規范,聚焦場景應用、能力升級、技術倫理、質量管控四大維度,明確十個關鍵應用領域,包括理念重構、場景適配、能力筑基、知識賦能、提示工程、知情授權、責任界定、倫理錨定、質量管控和人文堅守,著力破解效率與質量、創新與風險、技術與人文三大核心矛盾,為行業提供系統指導。
在效率與質量方面,《指南》倡導以人為核心、技術賦能,推動人工智能從“輔助工具”向“智能協作”轉型。通過定制譯前準備、智能譯中輸出、便捷譯后優化,實現文本分析、語料挖掘、資料整合等功能協同,并融合實時互譯、術語統一、風格遷移、語義關聯、智能潤色、自動校對、智能排版,構建任務分解到質量評估的全流程解決方案。
在創新應用方面,《指南》指出,生成式AI在翻譯中的核心優勢在于知識的整合、生成與應用能力。通過多語種、多領域數據資源構建結構化翻譯知識體系,推動形成可持續演化的知識庫,提升譯員知識獲取與再利用效率,構建未來導向的增強型翻譯知識生態。
在風險管控方面,《指南》強調倫理治理與質量控制雙管齊下,確保技術負責任地應用。具體包括:使用前須獲得客戶知情授權;譯中明確人機角色與責任;識別原文倫理敏感內容,強化技術使用中的倫理意識;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等法規,確保數據合規、安全可追溯,保護隱私與商業機密。
在技術應用與人文價值方面,《指南》特別強調“人文堅守”,指出譯者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思考力、批判力與文化洞察。譯者應在技術發展中保持理性,做到“善用而不依賴”,堅持“技術為用、人為本”,在協同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承擔起文化闡釋與多元語境建構的責任。
針對AI對翻譯人才的影響,《指南》強調譯者應提升語言理解、表達、翻譯和跨文化溝通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借助技術提升素養。盡管低端翻譯可能被替代,高水平翻譯仍需人類的文化理解與創造力。王華樹教授指出,未來市場更青睞復合型人才,行業將長期處于人機共舞、合作共創的狀態。
發布會最后,王華樹教授將翻譯比作“修行”,認為真正的修行不是逃避或限制技術,而是以開放姿態與AI共進,在協作中探索語言溫度與人性深度。翻譯從業者應在變革中堅守語言的文化底蘊與審美價值,拓展服務場景與專業邊界,推動構建兼具全球視野和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行業格局,貢獻人文力量。
《指南》的發布正當其時,為AI時代翻譯行業健康發展提供了關鍵指導,對構建中國特色翻譯現代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作為首個專門面向翻譯行業的系統性AI應用指南,文件不僅為譯者提供實操指引,也為高校教育、企業服務與技術研發提供戰略參考。王華樹教授表示,專委會將定期收集反饋并適時修訂,推動完善倫理規范和標準體系,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行動框架。